民國50年代-產業與科技
一、就業結構
50年代農業部門對勞力的吸收漸臻飽和,農業就業人數增幅已較前減緩,
乃大力發展勞力密集工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至59年,就業人數中農業就業
人數占總就業的比率下降為36.7%,工業及服務業分別上升為27.9%及35.4%。
二、重要產業、產品及關鍵科技
─輕工業(勞力密集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資本密集工業)為輔。
─發展外銷工業(輕工業、出口擴張):食品(鳳梨、洋菇及蘆筍罐頭)、合板
、小家電、電子裝配、玻璃、塑膠製品、自行車、成衣。
─重化工業:人造纖維、塑膠原料、鋼鐵、機械、汽車、造船。
─50年代,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加16.4%。
─農業:溫帶果樹、鰻魚、草魚、鰱魚、烏魚、福壽魚、草蝦、斑節蝦。
三、供電情形
─火力發電為主。
─52年石門水庫大壩竣工,為遠東第一大壩。53年石門水庫開始發電。
四、重要交通建設
─臺灣鐵路臺北高雄間行駛光華號、觀光號、莒光號特快車。
─53年臺北基隆間麥克阿瑟快速公路、北部橫貫公路完工通車。
─高雄港興建貨櫃碼頭,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
─59年國造3萬5千噸巨型貨輪永祥號及10萬噸油輪有巢號下水。
─59年中華航空公司開闢中美航線及多條國際航線。
─縱貫公路行駛金龍號冷氣客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