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0年代-政策制度
一、面臨問題與發展策略
─民國40年代初期,由於物價膨脹情勢嚴重,經濟基礎尚未穩固,經濟發展以增加
農工生產,充裕物資供應,以穩定物價為第一優先.
─40年代陸續建立進口替代性輕工業,並不斷擴充成長,由於進口替代發展策略相
當成功,農工生產大幅提高,物價暴漲情形已有顯著改善;就業機會雖增加,但
失業情況仍嚴重。
─至40年代末期,若干產品市場已漸趨飽和,為消除國內市場狹小對工業進一步發
展的限制,政府轉採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由消極的進口管制轉為積極的出口拓
展。
─40年代末期實施外匯、貿易改革、十九點財經改革,以及頒訂「獎勵投資條例」
,以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儲蓄、投資及拓展國外市場。
二、經濟建設計畫
─實施「中華民國第一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42年至45年)。計畫重點為:
1.增加農工生產。
2.促進經濟穩定。
3.改善國際收支。
─實施「中華民國第二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46年至49年)。計畫重點為:
1.增加農業生產。
2.加速工礦業發展。
3.擴大出口貿易。
4.增加就業機會。
5.改善國際收支。
三、產業
(一) 農業
─40年施行公地放領,42年推動耕者有其田。
─49年制定肥料換穀制度。
─引進經濟作物,如洋菇、蘆筍,推廣種植香蕉、鳳梨。
─發展食品加工產業,賺取外匯。
(二) 工業
─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勞力密集輕工業),採行高關稅、進口管制及設廠限
制等保護國內產業發展措施。
─公布實施「外銷品沖退原料稅捐辦法」(44年),以及「外匯貿易改革方
案」(47年),積極鼓勵出口。
─49年設置第一個工業區-六堵工業區。
四、財政、金融
(一) 財政
─公布實施「外國人投資條例」(43年),以及「華僑回國投資條例」(44
年),推動僑外回國投資。
─44年實施綜合所得稅。
─公布施行「臺灣省內中央及地方各項稅捐統一稽徵條例」。
─實施「平衡財政收支十項節流措施」。
─實施「外銷品退稅辦法」。
─成立國有財產局,接收土銀公產代管部業務。
─訂定「財政收支劃分法」。
─49年實施「獎勵投資條例」,以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二) 金融
─40年美國經濟援助開始。
─43年公布「臺灣省證券商管理辦法」,奠定證券市場發展基礎。
─47年公布「外匯貿易改革方案」,將多元複式匯率簡化為二元複式匯率。
─48年實施「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加速經濟發展。
─49年成立證券管理委員會,專責管理證券發行。
─實施外匯管制與複式匯率制度,達成促進出口與限制進口目標,以維持國
際收支的平衡。
五、貿易
─40年代初期,為限制進口,將有限的外匯作最有效的運用,並保護幼稚工業的發
展,實施複式匯率制度,嚴格管制外匯,並實施關稅保護與進口管制。
─45年實施外銷退稅制度。
六、人力
─積極增設初中、職與高中、職學校,普遍提高國民教育程度。
─40年訂定「臺灣省工廠工人退休規則」,明定退休之條件及退休金標準。
─43年成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委員會」,45年成立「臺灣省國民就業輔
導中心」,分別專責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及一般國民有關就業、訓練等輔導事宜
。
─49年國立藝術學校及省立臺中師範學校改制為專科學校。
七、社會
─40年成立保護養女運動委員會,協助降低養女受虐及買賣情形。
─開辦漁民保險(40年)、蔗農保險(45年),公務人員保險(47年),奠定社會
保險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