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古蹟紀念館

參觀時間 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八時至下午六時,週一與國定假日之次日休假。
門 票 全票十元,半票五元,團體票(三十人以上)八折優待。
地 址 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八二號。
交 通 臺南客運三三、一五路於安平古堡站下車,假日亦可搭一○○路公車到達。
電 話 未裝。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伊是走船逐風浪不知初戀心茫茫」聽到這首古老的臺灣民歌便使人想起臺南安平。自明末荷蘭人佔據臺灣以後,便與臺灣發生種種關係,像這首「安平追想曲」,就是描寫當時一位荷蘭船員與一位當地女子所發生的戀情。

  明萬曆三十二年,荷蘭人開始進據澎湖,建立城堡,作為與中國貿易之場所。天啟二年,荷遠征軍司令雷伊也生親自到臺灣,發現臺南「外沙」地區形勢優良,適合建港,遂在翌年十月,率人到「臺灣」(註安平之原名)以砂竹建立簡單城砦於高聳之沙阜上,這一簡單之城砦,即今安平古堡前身。

  後來明朝官方強力禁止荷蘭續據澎湖,荷蘭人遂退離澎湖,移軍「臺灣」繼續建築城堡,定名奧倫治城。天啟七年(西元一六二七年),改名為「熱蘭遮城」,真到崇禎七年(西元一六三四年),才全部完工。

  該座城堡分內外兩層,內城之面積為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度有三丈餘,分上上兩層,下層為四方形,四角各有稜形堡,四堡中間各有井一口,為城中主要之水源,其中以西面之井水最為甘甜可口。上層亦呈四角形,四角有稜堡,二角之中間縮入一丈餘,有北、東、南三門。四角之稜堡為砲臺,各有大砲五門,為城堡中主要之防禦力量。地面下有正方形地下室,深一丈餘,皆以糖汁調合蚵仔灰疊磚而成,各層均有通風孔、升降機和螺旋梯等,建造技術相當精緻,可謂鬼斧神工。在荷蘭時代,地下室為倉庫,儲藏糧食、彈藥、雜物等。下層有教堂、官員宿舍與士兵營房,上層則為長官公署、瞭望臺和雉堞等,外城在內城之西北隅,為貿易場所、商賈倉宅,歌臺舞榭參錯其間,為當時荷蘭海外一大都會。

  臺灣被荷蘭佔據時代,熱蘭遮城為荷蘭對中國、日本貿易之中途站,也是統治臺灣全島之政治中心,市容相當繁榮。不過,荷蘭之統治方式為殖民地式,掠奪經濟,引起漢人反對與憤怒,並曾於永曆六年發生郭懷一抗暴事件,使得荷人之統治基礎動搖。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得到何斌之協助,率兵東征,四月一日登陸,勘察營地於鹿耳門,隨即渡臺江,登赤崁,數日普羅民遮城受困援絕,力竭而降。進而攻熱蘭遮城,經九個月之戰片,荷人無法抵抗,在烏勒支堡淪陷之後,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與鄭成功簽訂城下之盟十八條,獻其割據經營三十八年之城堡,廿一日撤出熱城,十六年正月初三荷人辦理移交,鄭氏復臺大業,終告完成。

  鄭成功乃改「臺灣」名為安平鎮,受降後於熱蘭遮城之阿姆斯特丹與格爾特蘭二門之間另闢一門,在門前開濬城濠,使濠水流通無礙,復於第宅前,疊石成池,為一高雅住宅,鄭成功常憩息其中。此新闢之城門,即史志素著之「  門」,而此熱蘭遮城遂成為東南沿海反清復明之司令部。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鄭成功逝世,鄭經襲爵,直至鄭克塽降清為止,前後凡二十三年,是為該城最繁榮之時代。

  永曆三十七年,清將施琅攻佔臺灣,清朝將全島政治中心移至臺江對岸之赤崁地方,而將安平劃歸鳳山縣管轄,因而喪失其首府地位。至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臺灣兵備道烑瑩為抵抗英軍,而籌設海防。

  咸豐八年至十年間,天津及北京條約開臺灣為通商口岸。同治三年,海關建造完成,安平正式開港,於是洋商漸至,興建新式商館於城堡北方海埔新生地上,安平市況略現生機。日據時代,為興建東海關人員宿舍,將內城之斷垣殘壁剷平,四周以紅磚圍繞,成為一座長方形之階梯平臺,在平臺之上建日式房屋,作為海關長官之宿舍;平臺之下則建為普通宿舍及民房,於是內城部分之荷蘭式建築全部毀損。

  民國十九年四月底,日本臺灣總督府為籌備慶祝所謂「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事宜,將平臺四周之官舍民房全部拆除,而平臺上的海關長官宿舍則改建為新式洋館,以作為展覽及招待遊客之場所,此即今日所見之安平古堡形態。「三百年紀念大典」以後,臺灣總督府為進一步恢復原狀,曾就荷蘭所提供之資料,派技師栗山俊一至安平勘考。栗山探查結果,建議有挖掘必要,經臺灣總督府核准之後,即在平臺北方動工考古,繼因中日戰爭爆發,工程時有中斷,至日本投降為止,僅完成北方之一部分。 如今,只有民國十九年所建之紅磚臺階、洋式房舍以及外城部分斷垣殘壁兀立至今,憑添思古幽情,而我們只能由歷史緬懷鄭氏功業了。

  現今西式洋房闢為展示室,共有三室。第一室介紹安平史略,並有安平古蹟與廟宇分佈圖,以及四座安平古蹟模型,即:英商德記洋行、德商東興洋行、海山館遺址民房、妙壽宮。第二室介紹自荷據以前之臺灣至鄭成功光復臺灣期間之史蹟,內容包括:荷據以前的臺灣、熱蘭遮城之興建、荷蘭的航海貿易及武裝貿易船、鄭成功光復臺灣、鄭成功傳、明代船圖、鄭荷媾和條約荷文照像本及中譯本。以上都是圖片文字之介紹,此室亦展出安平壺,以及荷蘭興建熱蘭遮城復建模型。第三室則介紹清治安平及迄今之安平風貌,內容有清代臺灣的制錢、界碑、碑記、清代兵勇戴用之竹甲笠、火藥罐、鐵砲彈、安平古印存、西洋皿等實物,以及沈葆楨在臺事蹟介紹。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