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參觀時間 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下午五時三十分,週一公休。
門 票 全票十元,半票五元,團體票(三十人以上)八折優待。
地 址 臺南市安平區安北路一九四號。
交 通 市公車一五、三三路、假日可乘一○○路到蠟像館下車。
電 話 (○六)二二○七九○一。

  臺灣開拓更料蠟像館之前身為德記洋行,係清咸豐年間,英商在臺所設五大貿易洋行之一,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民國六十八年春,「奇美文化基金會」捐贈修建基金,作為製作民族英雄鄭成功及先民篳路藍縷史蹟蠟像費用,闢室八間,公諸外界參觀,一則用以維護早期遺跡,一則激勵民眾愛鄉愛國情操,發揚先民大無畏的開拓精神,乃命名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成為國內第一座陳列臺灣先民生活型態的史料館。


一、籌建經過


  德記洋行成立於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為英國商人來臺貿易五大洋行之一,日據時為鹽業會址,光復後為臺南監場辦公廳舍,歷有修葺。臺南市政府為配合三年整修古蹟計劃,於民國六十八年春,規劃重修德記洋行。該館因格式獨特,乃決定在保存舊貌原則上闢建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於七十年四月廿八日開放供民眾參觀。


二、展示內容


  該館共分八室,蠟像之製造於姿態及服飾上皆引經據異,旁徵博引,以符史實。

  1. 鄭成功率軍圍攻熱遮蘭城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師直指臺灣,先陷赤崁城,時駐熱遮蘭城荷人長官揆一遣使求和被拒,決心頑抗,鄭師分水、陸二路,圍攻熱遮蘭城,烽火屢屢,荷人由於孤城援絕,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雙方協議停火。

  2. 鄭成功與荷人媾和談判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雙方和議開始,經過數次會商,在十二月二十二日簽訂和約,分十八條,內容列舉均顯示鄭成功對戰敗之荷人寬大為懷,同年,荷人全部撤退,臺灣復歸中國版圖。

  3. 先民渡海來臺 :早期先民渡海來臺,一無所有,僅靠一股信仰、堅毅精神,先則歷經驚濤駭浪與海寇肆掠,繼而抵臺後遭異族剝削、先住民抵禦,乃忍辱負重,含辛茹若,開拓荒野,終有所成。

  4. 先住民平埔族狩獵與織布 :平埔族是臺灣先住民中開化最早的部族,已知稼穡,織布,自古盛行紋身、黤面、披髮不修,男子常束髮,夏則裸體只以方布圍遮私處,冬以大毯、鹿皮披之,生活簡單,食不離酒,由於臺灣山地多鹿,每攜弓箭夥伴帶犬狩獵。

  5. 早期私塾教育 :早期私塾教育,均以移風易俗、啟發民智、改善生活、延續倫理命脈為宗旨。荷據末年,在臺先住民雖受異族文化洗禮,但仍脈傳炎黃文化,及鄭成功率師入臺,隨行者多孤臣、宿儒、飽學之士,設塾教讀不乏其人,對當時臺灣文教,大有裨益。其中以沈文光當居首功。

  6. 早期晒鹽過程 :1採集鹹土和鹹沙:由溪溝引海水入餾池後,將海水洒在沙埕上沙泥,俟沙泥晒乾後,裝入漏池以防流失。2裝漏:挑所採集鹹沙泥入沙漏池。3淋漏:挑海水入沙漏池濾去鹽分,並由池底管注入鹽滷窟。4翻漏:已濾出鹽分的沙泥挖起,洒在沙埕上,並不時翻覆。5汲滷晒鹽:將貯藏於鹽滷窟新滷,以桶杓汲進坵盤,經日晒風吹,蒸發結晶。6收鹽:晒丁在巡丁監視下收鹽。7收倉:所收之鹽,以制斛盤量收倉。

  7. 早期製糖 :糖 通常為一圓錐形茅屋,內置二個石車,下段各雕琢有凸凹陰陽樺齒,上置檯板,下置床盤以固定石車;抬板附於大檛,檛繫著粗繩,用二牛或三牛負軥,聯轡輓動石車,牛隻均用皮片遮掩兩目,使向前直視,不能旁睨,牛即輓車行駛,運轉不停,工人把已砍削去首尾的蔗節放進車縫,壓研、榨出蔗漿流入車座井洞中,經煎煮成糖。

  8. 早期的農耕與收穫 :早期先民僅憑隻手及簡單鐵器耕耘,到鄭成功復臺招撫先民後,推行「寓兵於農」的屯墾制度,致力革新農耕用具,改用犁耙、鋤頭、鎌刀、耕牛,雍正、乾隆二代興修水利,開闢埤圳,造成農產豐收,清代農墾區已由臺灣西部平野,北展至葛瑪蘭,南延至琅橋。


三、場地配置


  展示場地僅有一層樓,內分八個展覽區。


四、附近名勝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付近之古蹟很多,有安平古堡、永漢民藝館、海山館、東興洋行、砲臺城垣小砲臺、億載金城,而且還有安平海水浴場、秋茂園,值得假日旅遊參觀。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