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史蹟文物館

參觀時間 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週一及國定假日隔天公休。
門  票 全票十元,半票(軍警、學生)五元,團體票八折優待。
地  址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十八號側。
交  通 高雄市公車九十九路可達。
電  話 (○七)五六一○九一六。

  駐足於此一不高卻陡的小山崗,令人心清氣爽。上面佇立著一棟富有古老神秘色彩的紅色磚樓,典雅高貴。這棟洋樓在臺灣除了淡水紅毛城的建築與其類似外,為其他地方所罕見,其名稱為「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現為「高雄市史蹟文物館」。

  清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之役,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數十個通商口岸,「打狗」即是其中之一。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五月五日打狗港正式開港。自從打狗港開港以來,英商公司即於當地興建倉庫,這是打狗地區有外國人建築活動之始。由於商務的發展,英、德、荷等國在臺灣設立領事館,其中以英國為最早。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英國正式於「鼓山哨船頭山崗上」建造領事館,這就是今天仍然存在的「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英國以其強盛的武力要求在港口設立館舍,這是當時英國領事郇和(Robert Swinchoe )的策劃下所建造的。打狗領事館佔有港口形勢最險要的位置,除了扼守港口咽喉外,並可俯瞰打狗全景,這就是郇和在此崗上建館的原因。但是當年門禁森嚴,一般的中國人不得靠近,只能在山腳下觀望而已。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佔據臺灣,開始其殖民統治,而日本為進行其南進政策,積極地建設高雄港,哨船頭及旗后山均被劃入港口要塞之範圍,英人因此放棄打狗館的使用權,由日人接收使用,直到二次大戰期間,因為目標過於明顯,曾受部份的瘡痍。


一、籌建經過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領事館歸中國所有,充用為氣象測候所,負起高雄港船舶出入之安全任務。民國六十二年測候所他遷後,因棄置無人管理,又受天然及人為災害之摧殘而淪為廢屋,而高架測候電塔雖仍屹立於庭園中,卻已英雄無用武之地。民國六十六年又因遭受賽洛馬颱風侵襲,現場到處斷垣殘壁。民國六十八年政府認為「打狗館」在中國近代史上因開埠與列強折衝的過程中,具有特殊價值,足為歷史作一見證,又由於其建築藝術之優美,乃於七十四年二月興工維修,至七十五年十月修復完成,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一百二十年歲的這座古蹟在近代史之意義有其紀念之價值,高雄市政府民政局乃於請李乾朗先生負責規劃與維修後,配合成立「史蹟文物館」,開放供民眾參觀。


二、展示內容


  該館雖原由英人規劃設計,惟材料皆從中國大陸運來,工人也多是中國人,雖後來幾度遭受人為及天然的破壞,但經修復後,大多保持其原始風貌,而且該洋樓之建築型態對臺灣後來之建築影響頗深。以建築實體的本身作為展覽內容,是該文物館的重要特色;館內展示之文物內容,以一八六六年館舍建立前後之時空作核心,逐漸擴大,包容相關之歷史事年,即以天津條約之後英人於「打狗」設立領事館所涉及的一切影響事件為基礎,慢慢擴及列強與臺灣之交涉,並以外交、貿易及文化來往為主,同時以打狗地區人文背景為輔。在此框架中我們可了解「打狗」地區之地理變遷,例如從那些具有實體感的「打狗」各地區的縮小建築模型,和懸掛於壁上之黑白彩色照片之相互對比,即可知「打狗」地區變遷之速,昔非今比。另外還有其他相關資料,如漢族移民開墾史料、臺灣近代涉外關係史料、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資料、「打狗」地區歷史人文背景資料、領事館建築之資料和其他相關文物史料等,均以文獻檔案影本與歷史圖片、圖畫、油畫、圖表、石碑拓本與照片和英人所留下之古砲、洋式象俱等實物為展示,可為歷史作見證。綜觀其館內文物所展示的內容,大體上是以歷史性的教育為首要目標,不僅供給民眾歷史知識,更以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真材實料,使民眾得以透視歷史之時空性,而完全了解 多年來臺灣與中國大陸之文化傳承、血緣關係,和列強對中國侵略壓迫之史實。總之,歷史性的啟發教育重於學術性的研究教育,是該館教育推廣與未來展覽活動計畫中所強調的重點與理想。


三、場地配置


  該館是一棟洋式半房,坐南朝北,背山靠海,軍事地位重要,在山腳下仰望有如一座紅色小山城。親臨其境,有如走入一座小莊園,由磚塊所築的幽徑兩旁綠草席地,群花爭豔而顯明,到處古意盎然,令人賞心悅目。該館室內場地的設計格調清新,空氣流場,一樓有四間展覽室,地下層有兩間,佈置的氣氛與燈光的效果皆能自然地導引觀賞者注目文物。另外有辦公室三間、會議室一間、文物庫房一間,都是迷你型的空間,一切的歷史珍貴資料、圖片、實物與模型等皆用玻璃框或玻璃櫃保護。


四、導覽申請


  到館內參觀時,館內之服務員與研究員會為參觀者作導覽與文物之詳細介紹,使對文物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致觀者走馬看花。參觀完後,若覺意猶未盡,可向館內索取免費贈送之中英文簡介本與文物展示研究規劃之刊物。


五、附近名勝


  值得一提的是該館西側圍牆有一座名為「十八王公廟」的廟宇,規模雖小,卻已有二百多年悠久之歷史,比文物館之年齡還大。但此廟非淡水「十八王公廟」之份部,它們之間毫無關係,它的歷史淵源比「十八王公廟」還要早,傳說建於嘉慶、道光年間,來此燒香膜拜之善男信女不少。廟內正方形小廣場旁之走廊有供遊客休憩之桌椅,清風徐徐,怡人身心,是避暑之佳境。兩館舍相鄰而立,一座是格調清新古雅的西式洋樓;一座是雕染畫棟的閩南典型廟宇,相互仳鄰,只有一牆之隔,舉目望之,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同在眼前,亦是一番景觀。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