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時間 | 每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十二時,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五時,週一全天與週二下午休館。 |
---|---|
門 票 | 免費。 |
地 址 | 臺南縣左鎮鄉榮和村六一之一號。 |
交 通 | 臺南火車站前搭興南客運,至化石館站下車。 |
電 話 | (○六)五七三一一七四 |
臺灣的造山運動,發生在古生代,距今約歷兩萬萬年。其後臺灣海峽因地殼變動迭有升降,因此臺灣與中國大陸曾有數度毗連。這也是臺灣在地緣上,根本就是中國大陸岸前島的理論依據。該縣左鎮鄉菜寮溪流域地層構造特殊,每逢颱風豪雨後,河床上散布各類化石。經鑑定有古鹿、犀牛、鱷魚、扇貝、塔螺、海膽等,囊括了海陸地動物,非但在學術研究上深具參考價值,對瞭解臺灣與亞洲大陸動物族群的親緣上,更具深遠之意義。
自從民國二十年日據時期,早板一郎博士(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系教授,今臺大前身)於左鎮鄉菜寮溪河床首次發現化石後,長久以來,該地即以出土古生物化石而聞名。民國六十三年光榮國小黃輝雄校長領導全校師生利用課餘團體活動時間,相率到附近的菜寮溪,挖掘撿拾古生物化石,致力收集,適逢臺南縣積極鼓勵各學校發展特色,黃校長乃闢室成立「文物室」一角落,供學術界以為研究需要之用。六十七年十月,湯德全接任校長後,另闢一室為陳列室,名為「鄉土文物室」,並編印資料,從此,全校師生人人振奮,學生亦紛紛將自己收藏之「化石」捐贈給學校整理陳列。民國六十七年,縣長楊寶發先生蒞校參觀,指示建立化石館陳列室,以便提供學者專家們實地採掘研究。民國六十八年,省主席林洋港先生蒞校參觀,允撥二五○萬元以為館舍興建之用,而縣府為求更臻完美,並撥七十萬元以購買用地。
該館於六十九年三月建館興工,年底「化石陳列室」完成。七十年一月二日縣民欣見謝副總統東閔先生蒞校參觀後,顧問潘常武、郭德鈴、陳濟堂、洪東發、陳樹勳、鄭振宗、陳春木等提供化石標本,並由潘秉義先生發揮義工精神積極佈置,六月四日落成啟用。
該館收集展示之化石大致可劃分為下述七類:(一)左鎮人化石—民國五十九年,在菜寮溪河床被發現,經鑑定為二、三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左鎮人」。這是臺灣首次發現的人類化石。(二)象化石—從菜寮溪出土的許多象化石來看,臺灣在更新世時,確是古象的樂園,所出土的古象化石有五種之多,所以此地將來可為世界古象之研究中心。(三)鹿化石—出土的鹿角、鹿齒化石為數甚多,因此可知此地在更新世時,鹿的數量也不少。(四)犀牛化石—民國六十一年,菜寮溪畔出土一雙完整的犀牛化石,經鑑定為「早板氏中國犀牛」,近像「爪哇犀牛」及「中國犀牛」,復原後之整體犀牛化石現存於省立博物館。(五)鱷魚化石—鱷魚祖先於中生代末,臺灣的古鱷魚化石全部產於菜寮溪,並定名為「臺灣古鱷」。(六)貝殼化石—菜寮溪出土的貝類化石,種類數量非常多,學者推斷此地方在更新世時曾是淺海或濱海地區。(七)生痕化石—古生代生物的生活痕跡,例如是足印巢等,有時非常幸運的經過很久的年代仍然未被消滅,而土壤卻成岩石,這些都是生痕化石。
該館為一綠頂白壁的現代式二層樓房,建坪一○五坪,一樓為特展區及研究室,二樓為展覽室;展出方式為圖表說明與實物並重,依種類編目排序陳列。
自民國七十六年縣文化中心接管後,除不定期辦理化石之旅外,亦於化石館舉辦化石特展。平常也常有其他團體舉辦科學研習營至該館教學。
如需導覽可預先行文化石館,或縣文化中心博物組接洽。
該館雖位於偏僻地區,但附近可遊賞勝地不少,如菜寮溪化石區、草山月世界、曾文水庫、玉井的龜丹溫泉、走馬瀨農場、南化的金剛寶塔池、南化烏山彌猴區,專程來訪的遊客,可做一有計劃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