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民族文物館

參觀時間 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八時半至下午五時,週一公休。
門  票 全票十元,半票五元,三十人以上八折優待。
地  址 臺南市開山路一五二號。
交  通 假日公車一○○號可到達。
電  話 (○六)二二三五五一八

  一個古老的夢,時光在府城似乎停止流動,高齡榕樹寂然地垂著長長的氣根,鳳凰花燃燒著夏季。現代化的腳步逼近了古城,堆土機、怪手摧毀了這個城市凝固的歲月。走在路旁,閃亮的招牌背後可能就是古蹟,觸目所及,足引人遐思,回想一段安平追想曲。延平郡王祠門上一幅對聯:「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墾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足見鄭成功之忠誠與功業,仍留在府城人們的心中。


一、籌建經過


  臺南市民族文物館之前身為「臺灣史料館」,創設於民國二十一年四月一日,館址設於安平古堡,乃臺南初時鄉土資料與歷史文物之保存所在。民國二十六年遷移至赤崁樓,以文昌閣為第一室,陳列史前、荷據、明鄭等時代之文物資料;以南海神廟為第二室,專門陳列清代史蹟文物。迄至民國五十二年易名「臺南市民族文物館」。民國五十四年各界集資修建延平郡王祠時,為紀念鄭成功之豐功偉績,乃將民族文物館遷入。民國六十四年臺南市政府為舉辦觀光年,大量蒐購先民遺留之文物史料,充實陳列內容,並將原有陳列室擴建成四室,而有今日之局面。


二、展示內容


  依其陳列室分成四部分:

  1. 自然人文室:

      大陸與臺灣之地緣關係—從臺灣史蹟中,確認臺灣與大陸的地緣、血緣以及人文關係。在地理上臺灣原與大陸相連,從那些在臺灣發現之犀牛下顎,中國劍齒象的臼齒,可以認證,這些在中國大陸早已絕種之動物,曾經在臺灣生活過,因此我們根據地質學可以確知,今天的臺灣海峽與東海的大部分當時尚未凹陷沈沒,所以大陸和臺灣在遠古時代是完全相連的。

      臺灣先民生活之演進—民國五十七、八年間,臺灣大學考古隊首次在本省東岸八仙洞遺址,發現由大陸遷移來的漁獵民族所遺留的石器和骨器等,這是近幾年來所發現臺灣最古老的史前文化,稱為長濱文化,館中現在有石棺縮小模型。臺南平原所發現的粗繩紋陶、黑色陶,都與中國南部的傳統文物相吻合。

  2. 政教室:

     * 政治類官書—「聖訓」「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為臺鸞卿任臺灣縣知縣時,於同治八年節錄宋太祖聖訓,懸掛於臺灣縣署公室,外有戶、刑部執事牌執照、契尾、丈單、官契。
     * 經濟類—有官銀票、銀幣、古錢、臺灣民主國郵票以及民釐、戥斗等度量衡器,以及產業開拓、狩獵之油畫。
     * 教育文化類—臺灣知府蔣允焄所建之府署內庭庭園圖、石刻鴻指園圖、臺灣古地圖(摹繪)、古書籍及書院考卷、林朝英行略刻版等。
     * 其它—鄭荷媾和條約文(荷蘭文)及墓誌銘、番契等真跡。

  3. 民藝室:

      民族英雄和先賢遺墨—有鄭成功筆墨「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塚,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沈葆楨書聯、周懋琦書聯、文天祥忠孝格言之木刻。

    油畫 —鄭荷媾和談判、鄭荷海戰、范無如區、鄭成功氏、熱蘭遮城晨景。

    輿服 —滿清時將級武官上陣時穿戴之鐵盔、鐵甲冑、官家文官夫人禮服、蟒服、蟒襖等。

    瓷器 —日本平戶瓷器、明代民間青花瓷器、清初德化窯、青化碗、宋明代作火藥用之宋、清代景德鎮之江西碟、荷蘭碟、龍罐等。

    雜項 —三寸弓鞋、肚兜、鳳冠、手腳環、簪仔頭插、耳釣、荷包袋、銅鏡袋、眸子袋、排灣族使用之酒連杯、番壺、護身牌、腰及匙。

  4. 民俗室:陳列清代廳房用具、用品,包括瓷器、陶器、竹製品、錫製品、木刻、木製品、戲劇用具、樂器。


三、場地配置


  共設展覽室五間以供長期展示之用;另有辦公室一間、文物庫房六間、停車場一間、戶外庭園一處。


四、附近名勝


  該館隸屬於臺南市民政局,並附屬於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內。附近尚有孔廟及五妃廟,名勝古蹟頗多,假日公車一○○號聯繫市區內各名勝古蹟。

[回上層]